本文根据本刊2023年第8、9期《美国陆军轻型坦克发展史》和2024年第9期《新锐战力还是时代弃子》改编而成。
1977年,美国陆军参谋长迈耶上将同意M551退役,并决定用M60A1临时替代,直到M3“布雷德利”侦察战车入役。于是在最近一段时间,美军也曾尝试过几种轻型坦克设计概念,颇有创新特点。
1976年,美国陆军已经启动名为“装甲作战车辆技术”的项目,希望将一线主战坦克的火力和改进的生存力相结合,后者主要是通过非常小的体积而不是重甲来实现。海军陆战队也在寻求相似的概念,用于替代老旧的M50无后坐力炮自行反坦克车。两个军种在1978年联合,展开了ARMVAL“高级反装甲车辆评估”项目。
它将75毫米ARES速射滑膛炮安装在M551底盘上无人炮塔顶部的一个摇臂上,平时炮身降低接近炮塔座圈,在坦克停稳后摇臂升起一米高,使火炮能伸出掩体射击而不暴露车体,摇臂可以给火炮赋予非常大的正负射角。ARES火炮射速很高,通过快速发射多发高速动能穿甲弹,来击穿敌方坦克的复合装甲。
下一个构型名为HIMAG“高机动性/敏捷性测试车辆”。它采用了新设计的底盘,具有可调节的液气悬挂系统,装甲防护更好。AVCR-1360柴油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可以在1 000、1 250和1 500马力之间调节。
1977年,为提高对空射击能力,又推出了HSTV-L高生存力轻型测试车辆,AAI公司赢得竞标。他们用一个更传统的炮塔代替了ARES火炮的OHG摇臂结构,炮尾可以降入车体内,以获得40°的高射角。车组配备了新的“猎-歼”观瞄系统和激光测距仪,安装的是莱康明650燃气轮机,从外观到内部设备,都显得十分前卫。
▲上图为HSTV-L样车。下图是并排停放的HSTV-L(左)和HIMAG(右),后者是标准坦克尺寸,前者要低矮很多
不过当HSTV-L还在测试时,陆军就得出结论:ARES顶置炮无法有效对抗苏联的新型坦克,英国皇家军械厂L7型105毫米炮的威力才刚刚堪用,而它的后坐力是这些轻型坦克车体没办法承受的。
1979年伊朗人质危机后,卡特总统下令成立RDF快速部署联合特遣部队以应对重大突发事件,下辖第82和第101空降师,均装备M551。此时美军发现手头只有针对欧洲战场的重型装备,绝对没为在世界其它地方爆发的战争准备好。如果苏联趁机出兵伊朗,美军难以做出一定的反应,第一支部队要在危机爆发后数周才能抵达,唯一能马上动用的只有部署在迪戈加西亚的B-52。
RDF概念再次表明美国陆军需要一种全新的轻型坦克,它能够迅速空运/空投到战区并能坚持到重装部队的到达。1983年陆军制定了AGS装甲火炮系统,但因为优先级较低未能得到国会拨款,到1986年才启动,第二年底又因为8亿美元的研发费用被认为没办法承受而被放弃。
参议院军事委员会要求陆军采购现成产品而不是全新设计,获得政治支持的根本原因就是M551在巴拿马和海湾战争中连续空投成功,展现出轻型坦克在快速反应行动中的作用,AGS也因此成为陆军的头号现代化计划。陆军也放宽了要求:提高了重量限制并删除了必须能用C-130空投的条件;300辆AGS将分为两种配置,其中70辆用于空降兵,能用C-17空投,剩余的供其它轻装快反部队使用,无空投能力。
凯迪拉克·盖奇、FMC、通用动力地面系统公司和赫格隆4家参与投标。1992年6月,FMC公司中标,原型车被命名为XM8,绰号“布福德”,以纪念南北战争葛底斯堡战役中著名的骑兵指挥官约翰·布福德准将。1993年朝鲜战场名将李奇微上将去世后,该车的绰号又改为“李奇微”。
FMC公司也是M113和M2步兵战车的研发厂商(FMC是食品机械公司的缩写),它从1983年就瞄准陆军的AGS系统开始发展CCVL轻型战车,1985年8月制造了第一辆样车,1987年在第82空降师驻地布拉格堡进行了演示,中标后在1994年重新制造了6辆新一代样车。
它的车体由5083铝合金焊接而成,采用模块化装甲系统,根据任务的威胁程度加挂三种不一样的等级的装甲。一级为基本型,其装甲包由陶瓷装甲板构成,可防护轻武器和炮弹破片,没有履带裙板,此时车重18.1吨,可用C-130空投。二级装甲包增加了钛合金装甲板、硬化钢和多孔金属板,车重达到20吨,可用C-130空运但无法空投。三级防护采用螺栓固定的重型装甲盒,可抵御RPG,车重增加到24吨,无法由C-130搭载。
XM8在炮塔顶部和车体弹药舱都设置了泄压板,弹药殉爆能够最终靠泄压板排出高温度高压力燃气保护车组乘员。
XM8搭载了一台580马力的6缸柴油发动机,配合先进液力传动(来自M2步兵战车)和扭杆悬挂(改进自M1坦克)系统,其功重比高达32马力/吨(M1A1的功重比为23.8马力/吨),最大公路行驶速度被机械限制在72千米/小时,续航里程480千米,机动性非常好。
主炮为沃特夫利特兵工厂研制的M35型105毫米轻后坐线膛炮,带炮口制退器,配备转盘式自动装弹机,射速达到每分钟12发。自动装弹机的弹匣装弹21发,车体内还可携带9发炮弹。M35可以看作是M68型105毫米坦克炮(M60坦克主炮)的轻量化版本,减重816千克,采用0°角自动装填,取消了装填手。如果自动装弹机发生故障,也可以由炮长手动装填,射速降低到每分钟1发。
其火控系统十分豪华。激光测距仪来自M1,任务管理计算机系统来自“挑战者”2,炮长配备休斯公司研制的昼夜热像仪,车长曾计划配备独立的热像仪,后为减重取消。火炮采用凯迪拉克·盖奇的双向稳定系统。按美军的评估,能够发射所有标准北约105毫米弹药的XM8可以对抗75%~80%的敌方坦克,不过它的主要目标还是工事和轻装甲目标。
XM8技术指标很先进,其分级防护的概念开创先河,在机动性和防护力之间寻求平衡,火力也超越当时的任何轻型坦克,但可惜生不逢时。
它的最大支持者,陆军参谋长沙利文上将在1995年退休,陆军考虑将采购数量削减到80辆,正式赋予M8的型号。但1996年,美国陆军分配到的预算为二战以来的最低点。国防部长佩里要求陆军削减2万兵员,陆军回应将通过减少武器计划、提高资金效率来适应新预算,于是AGS项目被迫取消,以节省10亿美元的资金。第82空降师第73团3营也在2年后撤编,失去了空降坦克的使用单位。陆军为弥补空降师的装甲力量,从第3步兵师抽调了一个由M1A1和M2组成的战备值班装甲连隶属第82师。
自己装备不成,美国就计划将M8推向海外市场。中国台湾地区表现出很大的兴趣,希望采购700辆并在岛内生产。1994年,美国国务院批准了这项军售,并在1996年打算运送一辆样车去台湾。同年美国还向寻求新型主战坦克的土耳其推销M8。到1999年,加拿大、德国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和日本都表现过兴趣。但最终,M8一辆都没卖出去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