车身铝合金材料技术 重庆后来居上
时间: 2024-11-02 23:21:13 来源:
产品中心
重庆重返“中国汽车第一城”的背后,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许多企业,都经历了从落后、追赶,再到赶上、反超的过程。
铝合金车身的使用,可以大幅度的提高车辆的能效、舒适性和寿命。图为观众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“围观”全铝合金车体框架。(本报资料图片)记者 张锦辉 摄/视觉重庆
9月6日,位于两江新区的湖南大学重庆研究院内,几件两三米长、表面银灿灿的车架在展厅中一字排开。这是该院和长安汽车共同研发的铝合金车身样品,代表了行业最先进的车身铝合金材料技术。
“对比车用钢材,铝合金的耐腐的能力强、相同的重量下强度更高,且减振降噪能力好,可以大幅度的提高车辆的能效、舒适性和寿命。”该院整车虚拟开发及轻量化技术研创中心主任李落星介绍,越是高端汽车,铝合金用得越多。
早在2007年,李落星团队就应长安汽车邀请来到重庆,开始攻关车身用高性能铝合金材料。
“当时所有国产车的车身都是钢材的,而奥迪等品牌已经有了全铝车身。”李落星回忆,“当然我们也没想‘一口气吃个胖子’,只是打算先把铝合金的车身零部件搞出来。”
“汽车保险杠是一个重要的安全结构件,同时又能够最终靠螺栓安装在车上,替换钢制件很方便。”李落星介绍,第一道难题就是,采用什么样的铝合金材料?
基于添加物、冶炼和成型工艺等方面的差异,材料配方不同的铝合金会呈现不同的性能。
为了找到最佳的材料,李落星团队在一两年时间里,对各个铝合金牌号以及热处理工艺进行深入研究,在试验上百次过后,终于找到了最适合的材料配方,并在重庆本地找到了能够按照配方生产的供应商。
随后更困难的一关来了:铝合金的密度始终要比钢材低,如何让它达到钢保险杠的强度?
“只能在结构上想办法。”李落星举例说,同样的一本书,摊开是没什么刚度的,但卷成筒形就完全不一样了。
铝合金保险杠应该是怎样的结构?圆、方、多边形、各种异形、不等壁厚……李落星团队和长安进行了无数次的试制和测试。为得到更复杂的结构,他们还花大力气攻克铝合金挤压成型工艺,终于找到了强度不低于钢材的最佳结构。
2012年3月,搭载铝合金保险杠的长安全新轿车逸动正式上市,填补了国产铝合金车身零部件的空白。
依托该项目研究成果,湖南大学重庆研究院又陆续开发了车门槛梁、前纵梁、电池箱体等车身铝合金零部件,并采取技术合作和转让等形式,建立了十余条车用型材、零部件和整车生产线,车身铝合金产品在晟通、长安、吉利、中车等多家乘用车、自主品牌厢式物流车、轨道车辆上大批量应用,极大推进了国内车身铝合金产业发展。
2016年,李落星团队和长安的研发又进了一大步:成功开发出国内首款A0级车型的全铝合金车身,打破了国际大品牌在该领域的垄断。
但与此同时,车用轻量化高强度钢材技术接连取得突破。这给铝合金车身应用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。
看着有些忧心忡忡的团队伙伴,李落星却十分从容:“不同技术路线本来就会相互挑战,甚至会互相融合,我们只需要努力凸显自己的优势。”
李落星的判断十分准确——2017年前后,钢铝混合车身开始成为海内外众多车企的重点前沿研究方向。
这一次,李落星和团队决定,不再做国际“汽车大佬”的追赶者,而要实现“并跑”。
说来也巧,当时正向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转型的长安,准备搞一件大事——和华为、宁德时代合作造车。
华为和宁德时代都是各自行业里的龙头,长安必须展现足够的造车实力,否则就没办法打动对方。
于是,长安决定拿出一款先进的钢铝混合车身样品展示给华为和宁德时代。而这正好与湖南大学重庆研究院不谋而合。
李落星介绍,钢铝混合车身研发的最大难点之一是,不一样的材料间如何连接组合。这是因为两种不一样的材料之间的连接组合是没办法用传统焊接的,而需要用流钻螺钉、压力链接、铆接或者胶接等方式,且不同位置用到的连接技术也不同。
此外,钢铝混合车身在结构上也与传统车身不同,有必要进行全新设计。相关工作还包括装备尺寸的配合、车身各个参数的验证等。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系统工程。
李落星团队几十号人全部入驻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,还在研发中心对面建设了柔性试制生产线。从虚拟设计到样车试制、测试再到整改、重新试制……花了足足两年时间,终于拿出了合格的样车车身。
华为与宁德时代对样车十分满意,与长安开展合作造车。阿维塔11和阿维塔12凭借先进的钢铝混合车身等技术,在国内外收获广泛关注和好评,并双双斩获设计界“奥斯卡”——德国“红点最佳产品设计奖”。
他介绍,目前团队正在进行3D打印铝合金车身项目的研发,最近已经初步实现了大型车用铝合金结构件的样件打印。
“3D打印的优势是不需要开模具,柔性度大,缺点在于目前的效率低一点,适合小批量制造。”李落星说,未来一些国内高端品牌车型定制化属性比较强,单车型年销量也不大,很难去建大型的自动化生产线D打印。
此外,针对海外市场的车型,比如右舵车型,在销量不大的情况下,也适合采用3D打印。
在国内已经实现全球领先的大型铝合金压铸车体方面,李落星团队也有新的研发布局。
实际上,李落星团队从2006年开始,就率先进行了有关技术研发,但由于装备和市场的限制,并没有立刻在企业落地形成产能。如今,该团队正针对新兴的压铸材料、工艺、装备、模具以及配套检测等进行针对性研发,以期进一步推进国内的产业发展。
湖南大学重庆研究院副院长刘琦介绍,该院依托李落星团队,已建成了集研发、试制及测试于一体的轻量化技术平台。
此外,该院还建设了新能源动力系统能效与安全联合创新中心、车网智能融合技术研创中心等,自主研发的动力系统性能仿真软件成功打破了国外垄断,并在国内多个行业进行了产业化应用。
7家企业,岗位丰富,《两江“职”等你来》系列招聘第七十一期上线月赛力斯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4242辆 同比增长949.4%